登录客服
手机网
手机网
欢迎您,
首页>>机构分析>>  正文
新闻

IMF:中国难以抵御日益膨胀的信贷风险

2017-12-07 13:25:13来源:中金网 作者:豪大大
关注外汇网:
扫描二维码 外汇网官方微信
我要分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在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整体评估报告中称,中资银行的资本可能不够充足,难以抵御中国不断加大的信贷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据周四公布的一份报告,IMF表示,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为34.7万亿美元,是中国经济产出(11.2万亿美元)的三倍,持有更多资本将增强银行系统,提高金融稳定性。

  IMF称,中国应考虑未来12个月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0.5%-1%。IMF称,虽然中国大型银行资本充足,但中小型银行可能需要筹集更多资本。

  IMF的评估称,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撑了无力生存的企业,中国银行系统以外的高风险贷款不断增加,散户投资者则普遍相信,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拥有隐性担保。

    在中国今年采取行动控制债务并处理金融领域的高风险操作之际,举债成本攀升。IMF称,中资银行遵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全球标准,潜在资本短缺看似可控。但IMF表示,中国政府的去杠杆行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程度大于预期,意味着银行可能需要比巴塞尔标准更多的资本。

  该报告称,取消隐性担保(投资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其持有的某些机构及其债务会由中国政府担保)有可能导致违约增加和银行的融资压力。报告还表示,随着信贷收紧和隐性担保取消,预计在此轮经济转型期有可能发生损失。

  上述有关中资银行增资的建议是IMF对中国第二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 简称FSAP)内容的一部分。FSAP是IMF对主要经济体金融部门进行的五年一次的评估。这次最新评估基于2015年-2017年9月期间对中国的多次考察访问,与IMF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不同。

  IMF对中国政府从2011年起采用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标准表示了赞赏;IMF在2011年对中国进行了首次FSAP评估。IMF指出,中国领导人今年将金融稳定作为了一项重点工作,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金融风险。
    驻IMF的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称,他大体赞同IMF的评估,但也表示,中国已采取措施应对IMF指出的很多金融风险。他表示,中国拥有防止危机形成的工具。

  金中夏称,中国央行不会允许任何流动性压力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而且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有效处理任何无力偿债的问题。

  中国金融系统越来越庞杂,其规模迅速增长,去年达到经济总量的近470%,2011年为263%。

  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大量投资产品,公司之间互联日益增加,给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控制风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内银行对公司债务等高风险债务的敞口日益加大。据IMF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公司债务与GDP之比达到165%。

  尽管中国当前的某些动向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IMF提醒说,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发达经济体银行之间的互联性越来越高,风险被推到金融系统的新角落里,投资者抱有银行系统大部分业务都有隐性担保的预期,认为决策者将被迫救助所谓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报告的第一作者、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Ratna Sahay称,一个关键不同点是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了风险,正采取措施应对风险,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情况并不是这样。
    IMF在报告中总结了对33家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这些银行的资产总额在中国银行系统占比达74%。报告称,测试显示,在严重不利情境下,中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遍存在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报告所指的这些中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在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占比逾三分之一。

  被测试银行的资本缺口相当于中国GDP的2.5%。尽管IMF表示这一状况可控,但也警告称,随着中国政府实施去杠杆举措,该缺口可能会扩大。

  IMF称,银行贷款分类规定收紧,以及落实通过标的资产评估投资产品,应该会提高银行的资本要求。中国银监会周三发布规定草案,要求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要求改进每天的流动性管理。该规定预计将在明年生效。

  IMF在报告中还称,由于一些贷款和投资产品的风险被低估,国有四大行以外的银行看上去较脆弱。该机构呼吁中国考虑设立应对不确定性和过渡期的缓冲机制。

  央行作出回应

  对此,中国央行当日在官网发文回应称,IMF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评估成果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但还存在“少数我方不完全认同的表述和观点”:

  我们认为,报告关于压力测试的相关表述未能全面反映测试结果。
    事实上,根据评估团按国际通行做法开展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在极端情景假设下,占参试银行总资产65%以上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能保持在7%以上,我国金融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关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力度,是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2017年以来,包括国企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回升,许多地方政府债务也对应未来有现金收益的资产,不良贷款率被低估的余地不大。

  央行称,下一步将吸收“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合理建议,继续推动金融业深化改革,切实防控风险,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IMF的这份报告是其从1999年开始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抵受冲击和危机扩散影响的能力,有关中国的评估首次发布是在2011年。

  回应全文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公布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成果报告

  2017年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关于中国遵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详细评估报告》、《关于中国遵守<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详细评估报告》和《关于中国遵守<保险核心原则>详细评估报告》。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联合推出的项目(世界银行仅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进行评估),主要目的是评估成员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稳健性、监管框架质量以及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2009-2011年,我国完成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系统重要性经济体每五年开展一次更新评估的要求,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启动对我国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

  两年多来,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法制办、外汇局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与评估团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

  在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更新评估成果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充分肯定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成果。

  报告指出,自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不断深化发展,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质量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取得重大进展。

  管理部门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在升级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体系、落实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加强证券投资者保护及完善资本市躇础性制度、建立保险业增长的稳健性框架等方面成效显著。

  报告展现了对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遵守国际标准和准则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结论,认为我国金融监管高度符合国际标准。此外,报告对我国在完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法律和监管框架方面的进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报告认为,尽管金融体系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但中国当局高度重视并已着手采取有力措施防控风险、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并通过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报告建议中国加强金融集团监管,从前瞻性角度进一步加强银行资本监管,确保相似产品受到一致性监管,加强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和系统性风险监测,强化危机管理框架,增加金融市躇础设施韧性,提升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继续构建更具普惠性的金融部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总的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所提建议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从顶层部署了金融改革及风险化解任务,金融管理部门正在积极落实。我们也注意到,报告中还存在少数我方不完全认同的表述和观点。

  我们认为,报告关于压力测试的相关表述未能全面反映测试结果。

  事实上,根据评估团按国际通行做法开展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在极端情景假设下,占参试银行总资产65%以上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能保持在7%以上,我国金融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关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力度,是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2017年以来,包括国企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回升,许多地方政府债务也对应未来有现金收益的资产,不良贷款率被低估的余地不大。

  下一步,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将结合金融体系实际情况,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借鉴、吸收“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合理建议,巩固成绩,改进不足,继续推动金融业深化改革、健康发展,切实防控风险,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资源概念股投资策略
责任编辑:forex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评论 中金登录 | 微博登录 | QQ登录

24小时快讯 机构分析
更多>>
更多>>

图解汇市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