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
手机网财经号
手机网财经号
欢迎您,
新闻 实时快讯 币种分析 汇市观察 关联市场 分析 专家汇评 机构专栏
机构观点 名家专栏
工具 外汇行情 财经数据 培训 外汇学院 演播室 行业 行业资讯 外汇直播间 图解汇市 官方微信

黄金每日交易提醒2017年黄金投资不得不关注的微信号下半年中线投资机会正式公布如何在手机上查看专家喊单?

首页>>外汇>>专家汇评>>  正文

佩蒂斯:不一样的中国坏账率思考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程俊   2015-11-03 19:39:51
  中国银行业坏账率之争已经成为当下市场热门话题之一。不过在中国金融市场专家佩蒂斯看来,坏账规模的大小之争并无意义。当银行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时候,银行或被迫进行风险较大的交易才是监管机构需要考虑和关注的焦点。

  佩蒂斯(Michael Pettis)首先开门见山的表示,想要确切的了解坏账规模有多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有太多的“灵活性”可以操作。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不良贷款的问题可以从反身性理论来思考——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状况远没有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好,而他们很有可能将会在近期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未来前景的担忧则将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坏账问题。

  佩蒂斯指出,很明显目前中国央行已经对于银行业利润率快速下滑的风险感到了担忧。银行内部揽储竞争以及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令这种风险切实存在。

  但是另外一个风险更加不可忽视。中国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银行在处理流动性较差的头寸以及无力偿付债务的客户问题上,很有可能选择规避违约的处理方式(令其看起来不像是违约的形式)。银行自身面临压力,迫使他们操作上放弃某些原则和应收的贷款利息,这将令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企业借贷者资不抵债和银行自身的流动性欠佳会让他们做出一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决策。比如存在破产风险的企业会更倾向于做一些风险较大的交易,因为企业意识到了未来利润为负和破产的风险,所以他们不得不激进冒险。目前这一状况已经在中国出现,并且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案例出现,直到出清资产负债表。

  银行也面临相似的窘境。当稳定的资金来源消失(可以参考之前的美国储贷危机),银行不得不考虑冒进进行风险较大的交易,最终美国政府买单而收尾。如今中国也需要考虑和密切留意类似的情况出现。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从此前单一增长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很容易见到坏账飙升。

  从更大的角度着眼,坏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可以认为是财富再分配。上一次私人领域所承担的损失是本次坏账问题出现的根源。只不过这一次,成为接盘者的人只能是国企和地方政府。私企在上一次的教训之后已然变得聪明,而外资的规模则相对较小并且也会受到政策限制。

  不过佩蒂斯认为,国企在在承担坏账损失上的作用将相对有限,因为这将加剧国企停滞的程度,明显和政策方向不符。过去20多年“舍小家为大家”的模式令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但是能否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还不得而知。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佩蒂斯援引了一位“水平更高人士”的说法:坏账本身可以从法律(学术)上定义,也可以从贷款资金流向的项目价值变动上来思考。银行本身财务状况健康程度是一个方面,企业(项目)未来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宏观经济影响)的缺口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借贷者未来的经营活动开始产生盈利,他们 (之前的“坏投资”引发) 的坏账就不会兑现。所以说,计算坏账规模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可能不如评估“坏投资”的数量和情况。

  最后,佩蒂斯还给出了解决坏账问题几种方式的看法见解:

  国企坏账转移到政府资产负债表:已经在进行,包括地方债。尽管不会降低中国的总债务规模,但是国企的债务转移到了政府头上。国企的负债降低,银行的信贷得到改善,并且降低了债务违约和重组的可能。

  部分或者全面的私有化国企:这可能最佳的路径来解决问题,但是政治层面的压力巨大。

  现金状况良好、评级较高的国企进行兼并重组;评级较低的国企上市:这已经在国企改革方案之中。如果被收购的国企利用资金来偿债的话,整体的负债情况不会降低,但是在债务管理上将更容易管理,有利于提高国企的效率。

  财政部、国开行拨款进行银行重组:这和第一种方式几乎一致。

  通过央行储备进行银行重组:许多人认为中国央行储备是没有抵押意义的,但是实际上央行是借入人民币(6.3362,-0.0013,-0.02%)来获得储备的。目前总的国内借贷可能已经超过了储备规模,因此这一方式会加大净债务率。虽然和第一种方式有一些类似,但是技术上操作下来很容易影响到中国的贸易领域。很多人支持这种做法,但是看起来不是一个好主意。

  央行债务货币化:如果中国遭遇了经济滞涨、高失业率和严重的产能缺口,这一方法可能最佳选择——负面效应最校如果失业率较低,那么这就是某种牺牲家庭存款的利益金融抑制。
P.S:美国储贷危机简介
    储蓄与贷款协会是一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1980年,在储贷协会资产中有6000亿美元的房产抵押贷款,占到美国所有房产抵押贷款的50%,最鼎盛的时候全美国共有4700家储贷协会。

  其历史虽然可以上溯到19世纪中期,但真正快速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居者有其房”的美国梦,政府大力扶持储贷协会。这些产生于民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居民手中收取零碎存款,再发放给参与储蓄的会员用于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简单、经营保守、手续亲民,带有互助色彩,更像是金融合作社,或者可以理解为民办公助的住房公积金组织。它和商业银行的最大区别是只向参加储蓄的会员发放定息的住房按揭贷款。

  据说储贷协会的管理层长期遵循着著名的“3-6-3法则”: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6%,每天下午3点关门。没有谁会想象得到,这样保守的金融机构怎么能产生大面积的亏损并最后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

  储贷协会“借短贷长”,把零碎的储蓄存款沉淀到资金池,再贷给买房者,有社区的信誉和房子的抵押,收入稳定、安全可靠,如果利率没有大的变化,这种游戏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战后美国长达20多年健康快速的经济增长结束。石油危机和经济转型艰难带来的滞涨开始困扰美国社会。在通货膨胀率不断升高的压力下,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导致实际利率不断升高。而会员们经不住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高息“理财”产品的诱惑,纷纷把钱从储贷协会转走。为了维持周转,众多储贷协会被迫高息揽储,大多数协会出现了亏损。

  储贷协会是民间组织,但历史上一直被政府照顾,手中又握有大量选票。于是通过代理人开始给国会施压。1980年,国会提高了储贷协会支付存款利息的上限,但并没有放开贷款利率的上限。一年的时间里,存款利率从1979年底的13%飙升到1980年的20%。新来的钱成本越来越高,而从按揭贷款人身上只能收取原来的利息。

  在储贷协会的压力下,国会在1982年通过了一项彻底放松针对储贷协会管制的法律,允许他们向住房之外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于是无知无畏的储贷协会工作人员们开始向商业银行一样四处放款了。从马场到鱼塘,从赛车跑道到风力发电厂,从在拉斯维加斯开赌场到开辟空中航线以及各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项目都成为他们的放贷对象。

  然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只做简单业务的储贷协会,既缺乏专业人才,又不具备银行的风控体系,加上政府监管乏力、内部管理混乱,很快,宽松的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坏账、投资亏损和欺诈行为。事实上一些储贷协会的经营已经走向了“庞氏骗局”的不归路。

  大量的储贷协会在亏损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从1982年到1985年,有25%的协会持续亏损,10%的协会事实上已经破产。尤其是在美国西南地区,几乎所有的协会都濒于破产。到1989年,一直苦苦支撑着储贷协会的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终于宣布破产。同年8月,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管理委员会被解散,其职能由一个新成立的机构取代。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清理破产的协会。与此同时,司法部也专门组织力量起诉储贷协会中的犯罪分子。

  政府最后还是成为了这场危机的买单人。1989年2月,刚刚上任的老布什总统公布了救援计划。随后的几年时间,最终用纳税人的钱填补了这个大窟窿。

责任编辑:forex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实时行情
焦点推荐

热门排行
24小时 48小时 周排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