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京七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2013年10月23号,为了遏制北京房价的过快上涨,北京政府推出了“京七条”政策,开始建设自住型商品房,均价低于同地区的30%,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对住房有刚需的人都能够买的起房..........
让每一个对住房有刚需的人都能够买的起房,这是一个响亮而伟大的口号,“京七条”真的能够遏制房价上涨?什么人能够有资格购买自住型商品房?自住型商品房会不会像经济适用房那样成为腐败圣地而名存实亡?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代表了对于住房有刚性需求的民声。
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家,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的名词上却非常富有创新的灵感,经济适用房、自住房、商品房、大产权房、小产权房、回迁房、限价房、廉租房、公租房、商住两用房等。可以说五花八门、错综复杂,而且每个名词的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利益群体,而“京七条”后又出来了一个自住型商品房,那么究竟自住型商品房有哪些特点、以及和其他的名词又有哪些区别就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与此前的经济适用房不同,申请购买自住型商品房没有了收入、人均居住面、家庭存款等多方面的限制,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购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减少贪污腐败的问题,比如说如果开着奔驰去买经济适用房,就会被指为是贪污行为,因为明确规定收入在多少以前才能买经济适用房。不仅如此,经济适用房的审批部门也会有连带责任。但是自住型商品房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是北京户口或连续纳税5年以上的外籍人口都可以购买,所以即便你开着奔驰、挎着LV的手袋也可以去当局申请,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并且审批部门也不会倍感压力,一切变的正大光明。而由于自住商品房的价格低于同地区均价的30%,导致购买自住商品房就会获得一个无风险的套利机会,所以各方权利都可能会介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利益既得群体。
好吧,既然利益既得群体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如果“京七条”的出台能够遏制房价上涨,对于大多数住房刚需人群来说也是有益的,但是“京七条”真的能够遏制房价的上涨吗?“京七条”规定,自住型商品房购买5年以后,可以流通,但是差额获利的30%要上交给政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政府判断未来房价还会上涨,因为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土地供给的垄断者,所以政府有能力也有依据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准确的判断。试问一下,如果“京七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住房刚需人群,遏制房价上涨,那么为什么还要规定获利30%的部分要上交财政部,而不是规定如果房价下跌,政府将返还购房原价的30%?毫无疑问,差额获利上交30%的政策向“遏制房价上涨”的口号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况且从全局来看,如果想要“保七”的增长,就要依赖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增加投资、而投资主要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本级财政收入和土地财政收入。通常本级财政收入只能将将维持日常开销,那么加大投资的收入来源就只剩下了土地财政这一块。由此可见,如果认为“京七条”能够遏制房价上涨,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对于刚需人群来说,即便便宜30%,但由于总价的基数很高,也很难去支付一套自住型商品房,如果能够看到这些,你还能认为自住型商品可以解决刚需问题、并且能够遏制房价吗?
洛克RocoForex
分析师:潘超
2014.04.30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