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批准500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这是2008年以来中国首度启动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
知情人士称,第一期证券化产品最早将于今年上半年发行;中国银行新试点启动后的首期产品正等待银监会批复。银监会未予置评,中行相关部门不愿就此置评。
目前银行大部分不良资产是通过核销和转让处置,但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双升,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顺理成章。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0个季度上升,由于关注类贷款和逾期类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后续仍面临较大压力,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加大。
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预期,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仍未见顶,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银行已经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过剩产能行业贷款,并实行严格的名单制,严控高风险行业的新增贷款。针对存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目前也在传统的方式之外探索新的化解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便是备受期待的工具之一。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银监会在今年1 月11 日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便提出,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
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包括不良贷款(NPL)、准履约贷款(SPL)、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的证券化。事实上,NPAS已有几十年历史,在一些受到银行坏账困扰的国家较为活跃。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也较为波折,2005年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期间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暂停,2011年的重启试点,2013年扩大试点,2014至2015年的备案制、注册制推进,以及去年5月12日5000亿的规模扩容。
201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规模相比往年有了明显增长,增幅近八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发布的《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发行1386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5930.39亿元,同比增长79%。信贷ABS仍是资产证券化主力,发行额占当年发行总量的68%。其中,公司信贷类资产支持证券(CLO)仍是主要发行品种,发行额3178.46亿元,占比78%。
从银行不良风险不断上升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规模情况看,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对于不良贷款资产而言,其证券化的处置方式是通过将不同类型、行业、地区的不良资产打包,组合形成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增信等措施,降低产品的整体风险。与单一不良资产处置相比,回收率和回收效果都可以提高,并且批量处理的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处置成本。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证券化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处置资产占比不良资产总量一般在10%—20%左右。
国泰君安的报告预计,2016 年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投放规模约1.5 万亿左右,宏观经济见底之前,不良处置市场规模将继续攀升。
责任编辑:forex